如何精准选择类别

商标是企业品牌的核心载体,许多企业误以为“注册一个商标就能保护所有产品”。事实上,商标保护的范围取决于注册时选择的类别与具体商品/服务项目。中国采用《类似商品和服务区分表》(基于尼斯分类),将商标分为45个大类,涵盖34个商品类别和11个服务类别。
一、商标类别的“底层逻辑”
商标类别的划分本质是“市场边界的划定”。例如,第25类(服装鞋帽)与第18类(皮革皮具)虽均涉及穿戴用品,但法律上互不覆盖;第9类(电子产品)与第42类(科技服务)同时关联一家科技企业。若企业仅注册核心类别而忽略关联类别,极易被竞争对手“钻空子”。例如:某知名奶茶品牌曾因未注册第30类(茶饮料)商标,被别人抢注后被迫高价回购。
二、商标的核心类别
1.制造业:生产手机的厂商需重点注册第9类(通信设备)、第7类(机械设备)、第35类(广告销售)。
2.服务业:餐饮企业需覆盖第43类(餐饮服务)、第30类(咖啡茶饮)、第35类(连锁加盟)。
3.互联网行业:APP开发者需注册第9类(软件)、第42类(编程服务)、第35类(在线推广),若涉及电商还需第38类(信息传送)。
三、商标的关联类别
关联类别是品牌延伸与风险防控的关键。以化妆品行业为例,除第3类(化妆品)外,还需考虑:
1.第21类(化妆工具,如刷子、海绵)。
2.第35类(化妆品零售服务)。
3.第44类(美容服务)。
4.第42类(化妆品研发)。
四、商标的防御类别
防御性注册是品牌保护的终极策略。龙头企业常通过全类别注册或跨领域布局,防止品牌被稀释。例如:
1.阿里巴巴:注册了“阿里爸爸”“阿里妈妈”“阿里爷爷”等家族商标,构建品牌护城河。
2.老干妈:在第30类(调味品)基础上,延伸注册第29类(食品)、第35类(广告销售)等,甚至在海外注册“Lao Gan Ma”拼音商标。
3.小米科技:不仅注册第9类(手机),还覆盖第7类(扫地机器人)、第12类(电动汽车)等新兴领域,为生态链布局预留空间。





